家長網(wǎng)
家長網(wǎng)  /   興趣特長  /  音樂  /  揚琴屬于打擊樂器還是彈撥樂器

揚琴屬于打擊樂器還是彈撥樂器

時間:2023-12-08 11:39閱讀數(shù):612

揚琴原稱為洋琴,又名打琴、扇面琴、蝴蝶琴、蝙蝠琴、銅絲琴等。稱為“洋琴”的原因是因為揚琴是明朝時期,由波斯地域流轉(zhuǎn)于中原的樂器。揚琴的演奏方式多樣,可以獨奏,也可以參與合奏和伴奏,不管是什么形式,都能夠發(fā)揮出揚琴音色的特點。

揚琴屬于打擊樂器還是彈撥樂器

揚琴屬于擊弦樂器,而不是彈撥樂器,揚琴需要擊弦振動而發(fā)聲,而不是撥弦振動,而打擊樂器是一種以打、搖動、摩擦、刮等方式產(chǎn)生效果的樂器種類,打擊樂主要用于產(chǎn)生節(jié)奏,因此揚琴不符合此特征。

擊弦樂器是弦鳴樂器的一種,是用手或器物擊弦振動發(fā)音的樂器。筑、揚琴、鋼琴、克拉維科德、缶等都屬于擊弦樂器。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,與鋼琴同宗,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,音量宏大,剛?cè)岵?/p>

揚琴是來自哪里的樂器

據(jù)史籍記載,中世紀以前,在中東的亞述、波斯等國,流行著一種桑圖爾琴。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,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,在弦的三分之二處支有條馬,使每條弦發(fā)出五度關(guān)系的兩個音。這種桑圖爾琴,至今仍在伊朗、伊拉克、土耳其、中亞和印度等國流傳。

明末,隨著我國和西亞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。揚琴由波斯經(jīng)海路傳入我國,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,后逐漸擴及到閩、浙、江淮和中原地區(qū),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。

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,如山東琴書、徐州琴書、安徽琴書、廣西文場、貴州文琴、四川揚琴和云南揚琴等。在粵劇、潮劇、漢劇、閩劇、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,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。

楊琴的結(jié)構(gòu)特點

演奏時,琴置于架上,左右手各執(zhí)一琴竹分別敲擊在條碼兩側(cè)的弦上。竹法(即演奏技巧)有單音、左、右彈輪、雙音(和弦)、輪音(密竹)、反竹、襯音、頓音、琶音、撥弦、上下滑音、泛音等。

擅長演奏輕快、活潑的曲調(diào)。傳統(tǒng)樂曲有《林沖夜奔》、《蘇武牧羊》、《映山紅》、《離騷》、《將軍令》、《采紅菱》等。

揚琴由共鳴箱、山口、弦釘、弦軸、馬子、琴弦和琴竹等構(gòu)成。共鳴箱是揚琴的形體,它由前后兩塊側(cè)板和左右兩端琴頭連接成琴架,上下蒙以薄板而成。側(cè)板和琴頭使用色、燁木、榆木或其他質(zhì)地較硬木材制作,琴架上的面板使用紋理順直、均勻的梧桐木或魚鱗松制作。它是音響的共鳴板,對揚琴的音量和音色起重要作用。

琴架下面的底板,多使用三層的膠合板。共鳴箱里面,對應(yīng)面板每個碼子處都膠有一道音梁,它與面、底板和前后側(cè)板相連,使琴箱分成幾個空間。

在音梁板上開有四五個圓形孔洞,稱作風眼,使共鳴后的音波在共鳴箱中對流,然后由音孔傳出。音孔原來開在面板上,為2或4個圓孔。上面嵌以鏤空的牙雕或骨雕,用以裝飾美化琴面和保護音孔,多開在兩山口下邊,每邊有4~5個,為圓形或長方形??走吳兑糟~圈,也有的開在底板上,而且數(shù)量較多。

山口是面板兩側(cè)的長形木條,用紅木制成,起架弦作用,山口至馬子的一段弦長,才是琴弦的振動發(fā)部分。馬子呈條形峰谷狀,用竹、紅木或牛骨制作,有2~5個,置于面板上,左側(cè)的為高音馬,右側(cè)為低音馬,其凸出的峰部用以架弦,凹下的谷部為其他琴弦通過。

琴弦采用鋼絲弦(最早用銅絲弦)。高音部分為裸弦,使用27~31號鋼絲,低音部分用纏弦,在裸弦上纏繞細鋼絲而成。琴竹又有琴筧、琴簽和琴棰之稱,是兩支富有彈性的竹制小棰,用以敲擊琴弦發(fā)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