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偷拿老師東西該如何處理
相信有些家長受到過老師的一些反映,說孩子在學校有偷拿東西的習慣,不僅偷拿同學的東西,有些時候連老師的東西也會拿,面對這樣的情況,有些家長可能會直接采取強硬的措施,家長一定不要這樣做,否則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更加不好管教孩子。
孩子偷拿老師東西該如何處理
1、不要去審問孩子。當父母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有了新玩具時,一定要放平心態(tài),控制自己的情緒,不要一上來就以法官的身份來審問孩子。這樣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,逼著孩子去說謊。父母應(yīng)該心平氣和地鼓勵孩子說出事情的真相,了解孩子內(nèi)心真實的想法,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。
2、不要以罰代管。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拿了別人東西是很惡劣的行為,必須讓孩子一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徹底改正以免留下后患,于是用非常嚴厲的方式來懲罰孩子。
其實對于較小的孩子來說,很多時候這種強烈的管教不但不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,還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,反而會讓“偷拿”成為他強烈的心理需求,從而使他更加變本加厲地偷拿別人東西。
3、如果孩子確實偷拿,要鼓勵他勇于承認。如果確認孩子的確是偷了別人的東西,父母需耐心引導(dǎo)他承認其行為,并告知這種行為帶來的后果。要積極引導(dǎo)孩子勇于承認錯誤、接受批評,告訴他偷東西已經(jīng)不對了,如果還不誠實的話就更不對了,媽媽希望你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。
4、時刻給予孩子關(guān)愛。不管因為什么原因打罵孩子都是不對的,對于一些孩子,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,父母的關(guān)愛和引導(dǎo)才是解決問題的關(guān)鍵,讓孩子感覺父母是愛自己,時刻注意自己,希望自己變得優(yōu)秀的,孩子慢慢就會被忘了這些不好的習慣。
孩子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偷這個行為
1、沒有物權(quán)意識。發(fā)展心理學指出,6歲之前的孩子處于自我中心時期,他們還認不清物權(quán)的概念,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喜歡的就是我的。所以,只要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,食物,他就會默認為是自己想要的,“這個就是我的”。
2、匱乏心理。孩子之所以拿,是因為他過分渴望擁有。也許孩子一直想要一輛紅色的小汽車,也和你說了很多次,但是你堅決不同意,當孩子見到的時候,就會忍不住想擁有。也許孩子一直喜歡那個漂亮的布娃娃,當他看到的時候,就忍不住想抱回家。
3、給孩子貼上了偷的標簽。一看到孩子“偷”東西,家長立刻就炸了,直接認為孩子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,是不可救藥的小偷,對孩子痛斥一頓,甚至還上價值觀,將孩子貶低的一無是處。
過激的反應(yīng)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,讓孩子默認為自己就是“小偷”,自尊心受到打擊。
更可怕的是,一旦孩子認同了“偷”的標簽,他以后很容易繼續(xù)發(fā)生偷東西的行為,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子的人,做出這種行為也是正常的。
當孩子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,父母該怎么做
1、動之以情,激發(fā)孩子的同情心。曉之以理后,父母也要試著讓孩子感受別人因愛的東西不見了傷心難過的情緒,來誘發(fā)孩子的內(nèi)疚感,使孩子對受害者產(chǎn)生同情就能夠有效的糾正孩子的偷拿行為。
2、告訴孩子不要去侵占別人。在實際生活中,父母要告訴孩子,別人的東西必須經(jīng)過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用,如果沒有經(jīng)過別人的同意就去拿這種行為是不對的,并且父母也可以有意識的培養(yǎng)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