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有上進心
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,叫: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。這或許就是對孩子“不求上進”的另一種表述方式,為此,身為父母,我們通常會采用許多“不得已”的方法:嘮叨、打罵、威脅、比較……企圖通過“刺激”來“喚醒”孩子的上進心。
家長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有上進心
首先,把焦慮變成祝福。
焦慮是集體意識中最常見的能量之一。它有很大的影響,并導致許多人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由放松。一旦他們有了孩子,他們會自動從周圍的父母那里吸收焦慮的能量。結(jié)果,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有數(shù)百種擔憂,而焦慮意味著擔憂。
有人建議,當你意識到你影響你的孩子時,你應該立即改變這種方式,然后祝福他。父母的“祝?!焙汀靶湃巍眱煞N情感會無形中影響孩子,讓他們自動向我們的祝福發(fā)展。
第二,給孩子更多的“許可”
俗話說,對孩子來說,最好的表達不是我愛你,而是我允許你做你自己,這也是無條件愛的核心。
如果我們愿意給他們更多的許可,而忽略反復試驗的代價,就會有兩個結(jié)果,一個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快樂,另一個是探索世界的勇氣,這是他們未來成功和快樂的兩個法寶。
第三,父母接受他們不完美的生活
根據(jù)一項調(diào)查,希望自己的孩子實現(xiàn)未實現(xiàn)愿望的父母下意識地生活在對過去的遺憾中。他們對目前的生活非常不滿。深層原因是他們不接受自己。
因此,當他們想放開束縛他們孩子的手時,他們實際上是想放下對自己的不滿,接受并認同自己足夠好,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走出過去的遺憾,創(chuàng)造一個滿意的生活。
當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活上時,他們實際上是在給孩子松綁。孩子們不必承受父母的苛刻期望,而是可以更放松、更自由地做自己,為他們創(chuàng)造無限的可能性。
為什么家長如此努力,孩子卻不想變好呢
孩子一直被否定,影響學習效果。
孩子不愛學習,被老師批評,孩子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了不良情緒。家長從老師那里知道孩子的表現(xiàn),一方面感覺沒面子,一方面為孩子的學習捏一把汗,雙重壓力之下變得焦慮不安,又在家里批評孩子。
孩子就像餡餅中的肉餡一樣,被緊緊地夾在中間,無法掙脫。他沒有資格向老師傾訴,也沒有資格向家長傾訴,他小小世界中的兩個重要的角色都與他為敵,他只能自己承受迎面而來的負面情緒。
科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負面情緒會讓大腦發(fā)生不可逆轉(zhuǎn)的傷害,不僅導致腦容量變小,也會影響記憶力、思考能力、判斷力、執(zhí)行能力等多個能力。孩子帶著負面情緒學習,必定沒有好的學習效果。
另外,孩子一直被否定,就像被貼上了負面標簽,孩子想到學習就會認為“我不行”,這種潛意識也會讓孩子不敢挑戰(zhàn),輕易退縮,影響學習勁頭和學習效率。
孩子被催促和監(jiān)督,專注力不足
孩子寫作業(yè)慢,除了課本知識掌握不牢固外,也可能是專注力不足。而專注力,很可能是家長破壞的。家長看到孩子寫作業(yè)慢,或者拖拉著不去寫,就忍不住催促快點寫。孩子被催得心煩意亂,無法靜心學習。他的腦子里全是父母催促的話,思路行為都會受到影響。
孩子本來能夠安靜、認真地寫作業(yè),但是家長認為孩子在偷懶,去催促孩子,打亂了孩子的思路,破壞了孩子的心情。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效效率。孩子和家長的關(guān)系本來就劍拔弩張,想到家長就煩,家長還去監(jiān)督孩子寫作業(yè),更讓孩子無法忍受。監(jiān)督也讓孩子感到不被信任,心理不舒服,也無法專注學習。
孩子為什么不聽大人的
第一:當父母焦慮與不信任
焦慮這個詞最多用在親子的情緒上面,為什么父母會情不自禁的焦慮呢?最深層原因是父母對孩子不夠信任,繼而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多的擔憂。對于焦慮型的父母來說,假期越長越是難熬,有的期待孩子將上學期落下的功課迎頭補上,如果孩子有一絲松懈,就開始憤怒和不滿。
有的為了讓體弱多病的孩子把抵抗力提高,突然制定寒假鍛煉計劃,而一旦孩子不配合,或者睡懶覺,他們就大發(fā)雷霆,覺得自己的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。因此,每當你覺得和孩子難以溝通的時候,你不妨反思一下,你對她有擔心嗎?你對他是否真正的信任呢?
第二:當父母出口就是“你應該”
有心理學家說,任何以“你應該”為首的規(guī)勸,都是無視他人能力和尊嚴的耍流氓。去年看紀錄片“鏡子“”的時候,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面對記者提問:你為什么不愿意聽父母的,回學校去讀書呢?
孩子說:我從小就像個機器人,每天吃飯穿衣,學習娛樂樣樣都要聽他們的,他們整天就是一句“你應該這樣,你應該那樣”,我煩透了。所以,無論他們多么正確,我就是不想聽。
這就是對父母們的當頭棒喝,當我們拿自己的人生經(jīng)驗當教科書去指揮孩子,不僅會喪失孩子的主動性,甚至會引來他們的反抗,以對抗父母為目的,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