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網
家長網  /   興趣特長  /  藝術  /  黃梅戲唱法的訣竅

黃梅戲唱法的訣竅

時間:2024-03-13 14:01閱讀數:1178

黃梅戲是由山歌、秧歌、茶歌、采茶燈、花鼓調綜合組成的民間作品,吸收了漢劇、楚劇、高腔、采茶戲、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,先于農村后入城市,逐步形成發(fā)展起來的劇種,具有極強的表現力,深受我國民眾的歡迎。

黃梅戲唱法的訣竅

黃梅戲行腔黃梅戲唱腔,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,一律用真嗓(本嗓)演唱,禁止用假嗓,以保持黃梅戲清新、自然、軟美的地方戲特色。

戲曲行腔真假嗓真嗓,也叫大嗓、本嗓。戲曲演員發(fā)音方法之一,演唱時,氣從丹田而出,通過喉腔共鳴,直接發(fā)出聲來,稱為真嗓,用真嗓發(fā)出的聲音稱真聲。

假嗓,也叫小嗓、二本嗓。戲曲演員發(fā)音方法之一,用假嗓發(fā)出的聲音稱假聲。發(fā)聲時,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,部位抬高,氣流變細,假嗓發(fā)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。

要唱好黃梅戲,必須得注意咬字,黃梅戲以安慶官話為主要語言,韻味很濃,得多學學安慶話,注意其咬字與發(fā)音了然后還得注意的是氣息的運用。

黃梅戲又名什么

黃梅戲,又名黃梅調、采茶調、采茶戲等,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,安徽省在20世紀50年代將這一劇種正式定名為黃梅戲。

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,原名黃梅調、采茶戲等,現流布于安徽省安慶市、湖北省黃梅縣等地。與京劇、越劇、評劇、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,漢族戲曲之一。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,以明快抒情見長,具有豐富的表現力。

黃梅戲唱腔特點

黃梅戲是由山歌、秧歌、茶歌、采茶燈、花鼓調,先于農村后入城市,逐步形成發(fā)展起來的一個劇種。

它吸收了漢劇、楚劇、高腔、采茶戲、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,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。

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,以明快抒情見長,具有豐富的表現力;表演質樸細致,以真實活潑著稱。

黃梅戲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,多用“襯詞”如“呼舍”、“喂卻”之類。有《夫妻觀燈》、《藍橋會》、《打豬草》等劇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