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網
家長網  /   歷史名人  /  隋唐名人  /  孫思邈的重大貢獻

孫思邈的重大貢獻

時間:2023-11-11 15:03閱讀數(shù):1164

孫思邈,別名妙應真人,他是隋唐時期著名的醫(yī)藥學家,被后人尊為“藥王”。孫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統(tǒng)七年(公元541年),去世在唐高宗永淳元年(公元682年),終年142歲(存在爭議)。孫思邈行醫(yī)期間著有《千金方》,《千金方》對后世的醫(yī)學有很深遠的影響。

孫思邈的重大貢獻

1.醫(yī)學巨著《千金方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(yī)學百科全書,被國外學者推崇為“人類之至寶”。

2.第一個完整論述醫(yī)德的人。

3.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.兒科的人。

4.第一個麻風病專家。

5.第一個發(fā)明手指比量取穴法。

6.第一個創(chuàng)繪彩色《明堂三人圖》。

7.第一個將美容藥推向民間。

8.第一個創(chuàng)立“阿是穴”。

9.第一個擴大奇穴,選編針灸驗方。

10.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。

11.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藥外治牙病。

12.第一個提出用草藥喂牛,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。

13.第一個提出“針灸會用,針藥兼用”和預防“保健灸法”。

14.系統(tǒng)、全面、具體論述藥物種植,他是采集、收藏藥物的第一人。

15.第一個提出并試驗成功野生藥物變家種。

16.首創(chuàng)地黃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。

17.首用胎盤粉治病。

18.最早使用動物肝治眼病,動物肝富含維生素A。

19.第一個治療腳氣病并最早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,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(fā),比歐洲人早一千年,彀樹皮富含維生素B1。

20.首創(chuàng)以砷劑(雄黃等)治療瘧疾病,比英國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。

21.第一個提出“防重于治”的醫(yī)療思想。

22.首用羊饜(羊甲狀腺)治療甲狀腺腫。

23.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間,向群眾和同行虛心學習、收集校驗秘方的醫(yī)生。

24.第一個發(fā)明導尿術。

孫思邈的醫(yī)學著作

《舊唐書》中記載,孫思邈親自為《老子》《莊子》編寫注釋,撰寫了《千金方》三十卷,流行于世。他還編撰了《福祿論》三卷,《攝生真錄》《枕中素數(shù)》《會三教論》各一卷。其中《千金方》得以出版,又稱《備急千金方》。

《千金方》成書于唐高宗永徽三年(公元652年),全書共30卷,分233門,合方論5300條,約53萬字,由孫思邈潛心近30年寫成。之所以取名《千金方》,是因為孫思邈認為人的生命貴于千金,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,價值更勝于此。

《千金方》第一卷為總論,主要論述醫(yī)德、本草、制藥等。之后分列臨床各科,計婦科2卷,兒科1卷,五官科1卷,內科15卷(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),外科3卷。另有解毒急救2卷,食治養(yǎng)生2卷,脈學1卷及針灸2卷。

《千金方》綜合了《黃帝內經》及之后醫(yī)學家的學說,推動了傳統(tǒng)醫(yī)學的發(fā)展,也對日本和朝鮮的漢醫(yī)也影響很大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從元代至新中國成立初期,《千金方》共刊印了62次,僅次于《黃帝內經》。

孫思邈的養(yǎng)生十三法

1.發(fā)常梳

常梳頭能防治脫發(fā)和白發(fā),能夠刺激頭部穴位,并傳導至臟腑、疏通經絡,宜通氣血,活血祛瘀,振奮陽氣,使頭部毛孔開瀉,濁氣外排,從而延緩衰老,梳頭法是將手掌互搓使掌心發(fā)熱,然后用手指做位成梳子狀由前額開始往上梳,經頭頂、后腦梳回頸部,早至少各做十次,多則更佳。

2.目常運

眼睛是肝的窗戶,所以要經常運動,轉眼珠子可以左轉五十下,右轉五十下,交替進行,也可以先合眼,然后用力睜開眼,眼珠打圈,望向左、上、右、下四方再合眼,然后用力睜開眼,轉動眼珠,重復數(shù)次,這種美眼運動能充分鍛煉眼部的六條肌內和三條神經,使眼睛靈活自如。

《千金方》還說"目宜長運",就是講眼睛向遠處看,最好以綠色植物為目標,能夠使視野開闊,肝血充足,這也是孫思邈年逾百歲,還能寫書,眼睛一點都不渾濁的原因。

3.齒???/p>

扣牙齒能活動上下顎經絡,使頭腦保持清醒,強固牙齒,加強腸胃收,齒常叩是口微微合上,上下兩排牙齒互扣,不要太用力,使牙齒發(fā)出聲響即可,輕輕松松慢慢做數(shù)次。

4.漱玉津

中醫(yī)認為:"津血同源",孫思邈也講"人當朝朝食玉泉,叩齒使人丁壯有顏色",漱玉津可以強健腸胃,延年益壽,漱玉津時,口微張,將舌頭伸出牙齒外,由上面開始,向左慢慢轉動,逆時針轉十二圈,再將唾液吞下去,接著反方向再做一下。

5.耳常鼓

耳常鼓能增強記憶和聽覺。耳鼓時,手掌掩雙耳,用力向內,然后放手,可以聽到"撲"的響聲,重復做十二下。

6.面常洗

面常洗講的不是指用水先臉,而是干洗,常用手按摩臉部,臉部有眾多穴位,常按摩能使進面部血液循環(huán),使皮膚細膩,臉色紅潤有光澤,動作也很簡單,搓手三十六下,暖手以后上下掃面。

7.常運動頸部

頸部運動,可以活絡頸部,很多人常常遺忘頸部這一重要部位,頸部上承袋、下啟軀干,是個重要的樞紐。常運動頸部,可刺激頸部動脈血管,頭、頸周圍肌群放松,恢復肌內的柔軟與彈性,防止頸椎生,同時可使氧氣更好地輸送到腦袋,能活化腦部細胞,促進腦部血液循環(huán)。

頸部運動,工作時就能讓思路變得清晰,脫離緊張、焦慮,頸部運動,雙手叉腰,閉目,垂下頭,緩緩向右轉動,再恢復至原位,做六次,反方向重復。

8.腰常擺

腰常擺,能強化腸胃、固腎氣,中醫(yī)說"腰為腎之府",擺腰可以加強腰部氣血流通,起到固護腎氣的作用,此外我們要提防腰部的脂防,腰部的脂防越多,離健康就越遠,腰部運動就是最好的鍛煉,擺動腰部,讓身體和雙手有節(jié)律地擺動,身體扭向左,右手在前,左手在后,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,在后的左手輕輕拍打*的腰部"命門"處(即后正中線上的第二腰推棘突下凹陷處),反方向重復,做五十到一百次。

9.腹常揉

中醫(yī)認為腹部為"五臟六腑之宮城,陰陽氣血之發(fā)源",經常揉腹可通和上下,分理陰陽,去陽生新,充實五臟,有助于防治消化不良、胃炎、慢性結腸炎、便秘等疾病。

對于患有動脈硬化、高血壓的患者可起到捕助治療的良好作用,還有利于保持精神愉悅,睡覺前揉腹,有助于入睡,防止失眠,揉腹時,將手互搓三十六下,手暖后兩手交叉,以肚臍為中心,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,范圍由小到大,揉三十下。

10.攝谷道(提肛)

攝谷道可預防痔瘡、前列腺炎等疾病,有助于延年益壽,攝谷道,吸氣時提肛,將從肛門至尿道口的肌肉的肌內收緊,閉氣,維持數(shù)秒,然后呼氣放松,做二十到三十下。

11.膝常扭

俗語說"人老腿先老,腎虧膝先軟"要想永葆青春,要從腿部開始。扭膝時,雙腳并排,膝部緊貼,人微微下蹲,雙手輕輕按膝,慢慢向左右扭動,各做二十次。

12.腳常搓

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(qū),用按摩刺激反射區(qū),通過血液循環(huán)、神經傳導,能調節(jié)機能平衡,恢復器官功能,排除積聚在體內的廢物或毒素,使新陳代謝作用旺盛,可以治失眠、降血壓、消除頭痛等疾病。

對肥胖者也有一定的療效,搓腳時,右手搓左腳,左手搓右腳,從腳跟開始,向上至腳趾。再向下搓回腳跟,再同樣用左手搓右腳,做三十六次,接著兩手大拇指輪流搓腳心涌泉穴(足前部凹陷處,第二、三趾趾縫紋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)。

13.常散步

民間的說法就是"飯后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",散步能增強五臟六的的功能,強健筋骨,是最好的鍛煉和有氧運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