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網(wǎng)
家長網(wǎng)  /   歷史名人  /  宋元名人  /  曾鞏墨池記原文

曾鞏墨池記原文

時間:2024-01-11 13:47閱讀數(shù):428

《墨池記》是曾鞏應(yīng)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而寫的,是曾鞏的一篇流傳很廣的作品。文章從傳說中王羲之墨池遺跡入筆,寥寥數(shù)語,就將墨池的地理位置及來歷,交代得清楚明白,饒有生趣。

曾鞏墨池記原文

臨川之城東,有地隱然而高,以臨于溪,曰新城。新城之上,有池洼然而方以長,曰王羲之之墨池者,荀伯子《臨川記》云也。羲之嘗慕張芝,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,此為其故跡,豈信然邪?

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,而嘗極東方,出滄海,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;豈其徜徉肆恣,而又嘗自休于此邪?羲之之書晚乃善,則其所能,蓋亦以精力自致者,非天成也。然后世未有能及者,豈其學不如彼邪?則學固豈可以少哉,況欲深造道德者邪?

墨池之上,今為州學舍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,書‘晉王右軍墨池’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。又告于鞏曰:“愿有記”。推王君之心,豈愛人之善,雖一能不以廢,而因以及乎其跡邪?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?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,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!

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,曾鞏記。

墨池記譯文以及注釋

臨川郡城的東面,有一塊地微微高起,并且靠近溪流,叫做新城。新城上面,有個池子低洼呈長方形,說是王羲之的墨池,這是荀伯子《臨川記》里說的。

羲之曾經(jīng)仰慕張芝“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”的精神,(現(xiàn)在說)這是羲之的(墨池)遺址,難道是真的嗎?當羲之不愿勉強做官時,曾經(jīng)游遍東方,出游東海,在山水之間使他的心情快樂。莫非他在盡情游覽時,曾在這里停留過?羲之的書法,到晚年才特別好。

那么他能達到這步,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,并不是天生的。但是后代沒有能夠趕上他的人,是不是后人學習下的功夫不如他呢?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?何況想在道德修養(yǎng)上深造的人呢?

墨池的旁邊,現(xiàn)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,教授王盛先生擔心墨池不能出名,寫了“晉王右軍墨池”六個字掛在屋前兩柱之間,又請求我說:“希望有一篇(墨池)記?!蓖茰y王先生的用心,是不是喜愛別人的優(yōu)點,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,因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呢?

莫非也想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學員吧?一個人有一技之長,就能使后人像這樣尊重他;何況那些品德高尚、行為端莊的人,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,對于后世的影響那就更不用說了!

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,曾鞏作記。

注釋

臨川:臨川:宋朝的撫州臨川郡(今江西省臨川市)。

隱然而高:微微地高起。隱然:不顯露的樣子。

臨:從高處往低處看,這里有“靠近”的意思。

洼然:低深的樣子。

方以長:方而長,就是長方形。

王羲之(321—379):字逸少,東晉人,官至右軍將軍,會稽內(nèi)史,世稱王右軍。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,世稱“書圣”。茍伯子:南朝宋人,曾任臨川內(nèi)史。著有《臨川記》六卷,其中提到:“王羲之嘗為臨川內(nèi)史,置宅于郡城東南高坡,名曰新城。旁臨回溪,特據(jù)層阜,其地爽塏(kǎi,地勢高而干燥),山川如畫。今舊井及墨池猶存。”

張芝:東漢末年書法家,善草書,世稱“草圣”。王羲之“曾與人書云:‘張芝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,使人耽(dān,酷愛)之若是,未必后之也?!?《晉書·王羲之傳》)

信然:果真如此。

邪:嗎,同“耶”。

方:當……時。

強以仕:勉強要(他)作官。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,但他輕視王述,兩人感情不好。后羲之任會稽內(nèi)史時,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,管轄會稽郡。羲之深以為恥,稱病去職,誓不再仕,從此“遍游東中諸郡,窮諸名山,泛滄?!?。

極東方:游遍東方。極,窮盡。

出滄海:出游東海。滄海,指東海。

娛其意:使他的心情快樂。

豈有:莫非。

徜徉肆恣:盡情游覽。徜徉,徘徊,漫游。肆恣,任意,盡情。

休:停留。

書:書法。

晚乃善:到晚年才特別好?!稌x書·王羲之傳》:“羲之書初不勝(不及)庾翼、郄愔(xìyìn),及其暮年方妙。嘗以章草答庾亮,而(庾)翼深嘆伏?!彼埽耗軌蜻_到這步。

蓋:大概,副詞。以精力自致者: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。

致,取得。天成:天然生成。

及:趕上。

豈其學不如彼邪: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?豈,是不是,表示揣測,副詞。學,指勤學苦練。

則學固豈可以少哉: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?則,那么,連詞。固,原來,本。豈,難道,表示反問,副詞。

深造道德:在道德修養(yǎng)上深造,指在道德修養(yǎng)上有很高的成就。

州學舍:指撫州州學的校舍。

教授:官名。宋朝在路學、府學、州學都置教授,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。

其:指代墨池。

章:通“彰”,顯著。

楹間: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。楹,房屋前面的柱子。

揭:掛起,標出。

推:推測。

一能:一技之長,指王羲之的書法。

不以廢:不讓它埋沒。

因以及乎其跡: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。

推:推廣。

學者:求學的人。

夫:語氣詞,放在句首,表示將發(fā)議論。

尚之如此:像這樣尊重他。尚,尊重,崇尚。

仁人莊士:指品德高尚、行為端莊的人。

遺風余思: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。余思,指后人的懷念。余,也是“遺”的意思。

被于來世:對于后世的影響。被,影響。

何如哉:會怎么樣呢?這里是“那就更不用說了”的意思。

墨池記作品賞析

此篇名為《墨池記》,著眼點卻不在“池”,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,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,勉勵學者勤奮學習。以論為綱以記為目,記議交錯,綱目統(tǒng)一,寫法新穎別致,見解精警,為難得的佳作。

開頭,大處落筆,以省險的筆墨,根據(jù)荀伯子《臨川記》所云,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、環(huán)境和狀貌:“臨川之城東,有地隱然而高,以臨于溪,曰新城。新城之上,有池洼然而方以長。”此處敘述墨池的處所、形狀和來歷,可謂簡而明。

然后,又根據(jù)王羲之仰慕張芝,“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”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由來。有關(guān)墨池傳說,還有諸說法。據(jù)《晉書》記載,驃騎將軍王述,少時與羲之齊名,而羲之甚輕之。

羲之任會稽內(nèi)史時,述為楊川刺史,羲之成了他的部屬。后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,羲之以之為恥,遂稱病去職,并于父母墓前發(fā)誓不再出來做官。

王羲之這段經(jīng)歷,以“方羲之不可強以仕”一語帶過,隨之追述王羲之隨意漫游,縱情山水的行蹤:“嘗極東方,出滄海,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,而又嘗自休于此邪?”

作者此段中把筆鋒轉(zhuǎn)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,從“羲之之書晚乃善”的事實,說明一種技能的成功,是“以精力自致”的,并進而提出“深造道德”,更須努力。

接著發(fā)為議論,先用揣測語氣含糊認可“故跡”,他略記墨池的處所、形狀以后,最后說明寫作緣由,并借“推王君之心”,提出“勉其學者”學習“仁人莊士”的寫作目的。

談書法是“題中”之意,而談“道德”,談“仁人莊士之遺風”永垂后世,則屬“題外”之意。

全篇因物引人,由人喻理,又據(jù)理誨人,逐層深入,說理透辟而態(tài)度溫和,頗見長者開導后生的儒雅氣度。文章一面敘事,一面議論。

借事立論,因小見大,言近旨遠,十分切題。文中用了不少設(shè)問句,而實際意思是在肯定,因此話說得委婉含蓄,能引人深思。